

11月2日,2025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报道记者团走进重庆市北碚区,一场关于“守护”的故事已经开始。
营房里的“老伙计”与新力量
晨雾里,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营区的集合声已刺破寂静。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应急救援队员开展切割作业训练。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应急救援队员使用电动及液压破拆工具进行破拆训练。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应急救援队员开展高层建筑索道救援科目训练。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们正全神贯注地破拆作业,切割装备的锯齿高速转动,火星四溅;液压剪“咔嚓”“咔嚓”咬断钢筋;百米外的模拟火场,高压水枪喷出水龙灭火;高层建筑外队员通过索道快速攀楼解救“被困者”。
远度中型复合翼无人机,主要用于空中侦察勘测、人员搜救和"三断"场景下的通信保障等任务。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应急救援队员开展无人机科目训练。
应急指挥车,主要用于应急救援现场。
观展台前,地震救援机器人的机械臂正轻巧夹起一枚乒乓球,金属指尖的反光与队员黝黑面庞相映 。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总队长万平介绍,总队按照“高精尖+智能化”建设模式,为市级救援队伍配备了大型无人直升机救援平台、水上救援平台、遥控智能挖掘机、破拆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装备。这些装备不仅能让救援现场快速生成数字沙盘,更能在地灾、危化等高危救援场景中实现无人化、智能化救援攻坚。
旋翼下的“空中尖兵”
多用途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搜救、物资投送、森林灭火等任务。
一架红色直升机旋翼已开始搅动晨雾,近处的空气也形成气浪。机身侧面“中国应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支队长代豪告诉记者,“这架多用途直升机是森林防灭火的‘空中尖兵’。”救援人员指着仪表盘说,“我们按预设航线对重点林区巡防,一旦发现火情,可第一时间实施空中灭火,确保30分钟内应急响应闭环。”
目前,航空救援织就“1+3+N”网络,市域1小时、成渝2小时的“空中救援圈”已现雏形;通信保障搭起“三网融合”链路,555个灾害易发乡镇的卫星终端,在“三断”极端条件下仍能亮起信号。
山火里的记忆
下午3时,沿着防火道向上,山道旁的智能防火卡口突然“嘀嘀”轻响,红外探头的红光扫过驶过的车辆——这是防火检查的第一道关卡,森林防火检查站实时数字监控,眼前智能防控图景,让人不禁想起三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山火。
“8·21”森林火灾中,运送救灾物资志愿者使用过的摩托车。
北泉村村民自发组织的“轻骑兵”摩托车队。
2022年8月21日晚10时30分许,北碚区歇马街道因磷化氢自燃引发山火。危急时刻,民间力量自发集结。山火中,志愿者邓宇骑着摩托车托运物资的身影,让大家想起那段众志成城的时光;北碚区北泉村还有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车队“轻骑兵”摩托车队,“森林火灾时,队员们主动送防火物资上山。”北泉村龙书记现在一提到这支车队就很自豪,“平常到了森林防火高峰期,比如红色、橙色预警或封山时期,他们的作用可不小——你看他们每个人的摩托车上,都备着灭火器、扫把和喊话器,喊话器就可以宣传用。”
进入防火区自动语音提示装置。
如今,随着夜游热潮升温,森林防火又添新挑战。针对人流量超限、违规吸烟用火等安全风险,场景系统已配套制定多跨智能预案:全量接入沿线感知设备,通过带夜视AI功能的摄像头实时监测分析,将观景台400人的最大承载量设为预警阈值,一旦超限便自动触发警报。
暮色为缙云山披上轻纱,下山途中,那些关于“守护”的细节仍在眼前闪回:既有救援队员“背着水袋跑遍山路十八弯”的老传统,也有指挥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卫星遥感+无人机”的新翅膀,还有直升机旋翼启动时的阵阵轰鸣。当一阵山风掠过缙云山的树梢,不远处,游客们正纷纷举起相机定格今天的美景。
从“背水巡山”的传统坚守到“数据+科技”的智能守护,缙云山的生态防线以效能升级实现守护工作的提质增效。
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